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生变 上海工厂销量环比增长成业绩支柱

投资快报记者池伟嘉 广州报道
美东时间10月2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宣布,原计划于2025年实现5000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目标搁置,量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底。这一消息打破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0-1”突破的短期预期。受该财报影响,特斯拉股价在盘后一度下跌近4%。截至当天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收于438.97美元,当日跌幅0.82%;盘后交易时段,股价最低触及421.2美元。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生变
今年3月,马斯克曾在一季度全体会议上高调披露量产目标:2025年生产5000台Optimus,2026年攀升至5万台。7月,特斯拉还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了Optimus原型机,彼时其已能实现公园散步、办公室访客接待等基础功能,甚至在加州工程总部实现全天候不间断运行,可响应召唤引导访客至指定区域。
据同花顺财经消息,当日,马斯克在公开场合谈及人形机器人Optimus进展。他明确表示,Optimus第二代机器人目前“不可能生产”。该言论发布于加州特斯拉总部,马斯克解释称,尽管研发取得技术突破,但供应链、成本与可靠性问题仍难以克服。此举或将影响公司长期自动化战略。
马斯克坦言,人类手部的结构精密性远超想象,控制机器人双手的“肌肉”集中在前臂,灵巧手与前臂的组合制造难度远超机器人其他部件总和。目前行业内多数厂商为快速落地采用两指或三指夹爪,而特斯拉坚持研发五指灵巧手,需突破结构设计、软件调试与生态配套三大难关,这成为量产的首要障碍。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体系的滞后。与汽车、电脑等成熟产业不同,人形机器人缺乏现成的供应链支撑。马斯克此前便强调,需通过高度垂直整合深入供应链各环节,亲自参与零部件制造。这一战略虽被视为特斯拉的核心优势,但也意味着更长的筹备周期。
特斯拉首席财务官VaibhavTaneja曾透露,公司正组建跨领域团队推进突破,Optimus工程团队多数成员来自汽车部门,当年研发汽车驱动单元的工程师已转向机器人执行器研发,同时通过“工程设计—制造评估”迭代循环优化部件可制造性。
尽管量产推迟,特斯拉的长期布局并未动摇。马斯克在电话会上公布了最新路线图:2026年一季度(预计2—3月)将发布第三代Optimus,这款新品被描述为“形似人类套上机器人外壳”,真实度足以让人“想戳一下验证”。与此同时,年产百万台的生产线正在加速建设,计划于2026年底正式启动生产,但马斯克也提醒,实际产能爬坡还需更长时间。
展开全文
对于市场关注的商业化路径,特斯拉规划了清晰的分阶段拓展策略:2026-2028年聚焦工业场景执行重复性劳动,2029-2031年切入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领域,2032年后进入家庭场景成为通用机器人。高盛报告预测,若Optimus单价控制在2万美元以内,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万台,渗透率达10%时更将超5万亿美元。
上海工厂销量环比增长 成为业绩支柱
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汽车生产总量达44.7万辆,交付量同比逆势增长,核心得益于产品矩阵优化与超级工厂产能释放。上海超级工厂持续扮演全球出口枢纽角色,9月交付量超9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7.1万辆,环比增长25%,新推出的Model YL引发市场热潮,推动三季度中国市场销量环比增长31%至17万辆,Model Y稳居SUV销量榜首。同时,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FSD)在华获批进入冲刺阶段。
据公司披露,经过与中国监管机构的持续协作,特斯拉已完成多项关键合规认证,包括通过汽车隐私保护测评实现座舱数据本地化存储、车外人脸信息匿名化处理等硬性要求。技术层面,针对中国复杂路况的适配优化正加速推进,其与百度达成深度合作,借助后者的高精地图资质与车道级导航数据,完善交通信号灯识别、交叉路口处理等核心功能,弥补此前因数据合规限制导致的算法“水土不服”问题。值得注意的是,FSD在华落地采用“分场景、分城市”的渐进式路径,将优先开放高速与城市主干道的监督式辅助驾驶,后续再逐步拓展至复杂城市场景。
就在业务攻坚的关键时期,马斯克围绕公司控制权的表态引发广泛关注。在最新财报电话会议上,他直言对投票权不足的担忧:“如果我存在被赶的可能性,我将无法安心打造机器人军团。”这番言论直指即将于11月6日股东大会投票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该方案若获批,将使马斯克持股比例从当前的13%提升至近29%,获得足以护航AI、自动驾驶出租车等长期战略的控制权。
马斯克强调,特斯拉当前的转型不仅限于电动汽车制造,更涉及FSD商业化、Optimus人形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需要稳定的核心领导确保战略连贯性。特斯拉董事会也发出警示,若薪酬方案被否决,马斯克可能减少对公司的参与甚至彻底退出,给战略推进带来不确定性。
(注:图片来自特斯拉)
(作者:池伟嘉 编辑:彭康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