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3C认证”后再发机上火情,国际航协推锂电携带指南

Connor 火必网官网 2025-10-24 1 0

充电宝“3C认证”后再发机上火情,国际航协推锂电携带指南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潇雨 厦门报道

尽管中国民航在多起锂电池引发的航班火情之后紧急出台了携带“充电宝”类产品搭乘航班的新规定,但由于这类物品的特殊特性依然很难做到完全避免类似危及航空安全的事件发生,尤其是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对相关产品的针对性政策短期内很难实现统一的情况下,意外仍时有发生。

在世界各地拥有350家成员航空公司,定期国际航班客运量超过全球的80%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下称“IATA”)近期也发布了一项名为“锂电安心飞”的全球安全活动,通过简单易行的出行守则方式引导旅客在飞行时安全携带锂电池动力相关产品。

意外难免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航”)近日发布通报,对CA139航班在飞行途中发生的锂电池自然事件进行了说明。

根据国航通报显示,10月18日,由杭州飞往仁川的CA139航班,一名旅客存放在行李架上手提行李内锂电池自燃,机组按程序立即处置,未出现人员受伤。为确保飞行安全,飞机已备降上海浦东机场。国航已调配飞机继续执行该航班任务。

根据飞行监测网站Flightradar24.com航班追踪数据显示,国航在当天为CA139安排的替换航班在当日将旅客从上海浦东机场送抵最终目的地首尔,较正常的航班抵达时刻延误约三小时左右。

虽然这只是今年以来发生的多起类似事件中的一起,但不同之处在于这是6月“充电宝”新规出台之后再次出现由锂电池着火引发的机上火情,再加上社交媒体对现场画面的广泛传播,似乎再一次引发公众对于这个问题走向的担忧。

按照一位在国有航空公司从事飞行安全工作的人士在与《华夏时报》交流时的说法,民航业对于机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都出台了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尤其是像使用锂电池的电子产品这类曾经多次在飞行中引发火情的“重点产品”,机组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都已经有详细的规则指引来应对,所以一般来说不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锂电池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核心电源,自20世纪90年代广泛应用于航空旅行后,其潜在热失控风险(如起火、爆炸)早已经引发全球监管机构关注。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IATA主导规则制定,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下称“民航局”)等跟进出台本地化的相关规定。

展开全文

但自从今年以来诸多起由于“充电宝”类产品起火引发的机上不安全事件之后,对于含锂电池类产品的携带登机要求也开始向诸如荷电状态(SoC)和认证要求,重点保护乘客携带(随身行李)和货物运输方向发展。

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携带锂电池产品搭乘客运航班都是通过能量限制等规定,同时也禁止将相关产品置于行李中托运等严格的限制措施,以防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民航局官方在2025年6月4日下发的《锂电池机上应急处置指南》中,就对包括客舱、驾驶舱以及货舱锂电池应急处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做了详细的要求,并增加了对机组人员在处置此类事件的训练要求。

在政策层面,中国民航业也延续了在关乎航空安全方面一贯的高效率。今年6月26日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宣布从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属于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搭乘境内航班。按照民航局方面的说法,出台这一规定“旨在保障航空运行安全,针对锂电池产品潜在的安全隐患。”

不仅在中国,锂电池起火引发的航空安全事故也使得多个国家都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更新,特别是很多航空公司都出台措施禁止在客舱内使用“充电宝”类产品。比如2025年初釜山航空一架客机金海国际机场发生的起火事件。韩国政府据此加强了对所有航空公司的监管。自2025年3月1日起,乘客必须随身携带移动电源和电子烟,不得存放于行李架,且机上充电设备现已全面禁用。泰国航空因锂电池存在起火风险,宣布自2025年3月15日起禁止机上使用移动电源,但允许旅客随身携带并存放于行李架。马来西亚亚洲航空于2025年3月15日实施相同政策。新加坡航空自2025年4月1日起,全面禁止乘客使用机上USB接口为移动电源充电,或在飞行全程使用移动电源为个人电子设备供电。

能否“安心飞”?

“全球标准确保旅客安全地携带锂电池,这很重要,因为几乎每位旅客都携带锂电池设备。”IATA全球安全总监Mark Searle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年世界安全与运行大会期间对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根据我们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旅客错误地认为将充电宝或小型设备放入托运行李是安全的,或不清楚电池容量限制。因此需要提升公众对锂电池安全飞行规则的认识。”

IATA于10月中旬在厦门举行的2025年世界安全与运行大会期间推出“锂电安心飞”全球安全活动,为旅客提供七条简明易行的守则,引导其在飞行时安全携带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源和其他锂电池动力设备。

这一活动通过IATA网站和社交媒体推出,并以可定制的形式提供给航空公司、机场和整个旅游生态系统的其他合作伙伴使用。

IATA运营、安全和安保高级副总裁尼克·卡伦(Nick Careen)表示:“在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的情况下,锂电池设备是安全的。但如果损坏或包装不当,则可能带来风险。随着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旅客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携带锂电池乘机的旅客越来越多。‘锂电安心飞’活动将帮助航空公司向旅客清晰传达一些简单但需要牢记的安全守则。”

根据IATA近期进行的一项旅客调查数据显示,有83%的受访旅客携带手机、60%携带笔记本电脑、44%携带充电宝搭乘航班出行。

IATA方面表示,虽然93%的受访旅客认为自己了解携带锂电池设备的规则(包括57%的旅客认为自己非常熟悉这些规则),但有50%的受访旅客错误地认为小型锂电池设备可以装入托运行李中、45%错误地认为充电宝可以装入托运行李中、33%错误地认为充电宝或备用电池没有功率限制。

根据IATA发布的“锂电安心飞”七守则,强调了每个旅客都应该遵循的七条简单守则。在IATA相关负责人看来,许多旅客没有意识到有很多日常设备里都有锂电池。除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锂电池还为各种个人和旅行用品供电,包括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无线耳机、智能手表、健身追踪器、相机、便携式扬声器、充电宝、手持游戏机和电子笔。它们也存在于日常个人护理用品中,如电动牙刷、剃须刀和直发器,以及电子烟、手持风扇、手电筒、助听器和血糖监测仪等医疗设备,以及螺丝刀和激光笔等多功能工具或小礼品中。

中国民航在2011年首次对旅客携带含锂电池产品搭乘航班的规则,后续相关规定和细则又经历不断完善,直至今年6月这次重大调整。按照民航局的说法,今年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近期多个头部品牌充电宝厂家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对多批次产品实施召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3C认证,上述情况表明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给民航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持续增大。

但从“充电宝”3C执行过程中对国内和国际航班要求不同的情况来看,对于高度国际化的民航运输业而言,靠各国家和地区自行出台安全防控措施的效果显然远不及规则标准进一步统一。

在IATA方面看来,通过多语种的“锂电安心飞”活动,将通过可供航空公司和其他合作伙伴灵活使用并与旅客共享的数字化素材推出,确保全行业传递一致的安全信息。此外,活动也将提供给航空价值链中的媒体和机构,帮助引导旅客携锂电池设备安全飞行。

评论